本站真誠介紹香港這個「東方之珠」和「亞洲國際都會」

亚洲国际都会 asiasworldcity

当前位置: 主页 > 百科知識 > 百科知識1 >

中秋互贈銅鏡習俗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文内容:

相傳中秋節的前身是“千秋節”,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應百官表請,將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設定為“千秋節”,舉國歡慶的節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獻美鏡珍寶,皇上亦會在揚州定制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將之命名為“千秋鏡”,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進獻銅鏡和皇帝向大臣賞賜銅鏡的慣例。唐玄宗作詩《千秋節賜群臣鏡》以紀之:“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張說的五律《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裏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逐漸數年,千秋節便演化為互贈銅鏡的節日,也被稱為千秋金鑒節。這一時期的千秋鏡可分為賜鏡和獻鏡兩類,其中凡帶“千秋”銘的都屬賜鏡,裝點龍或銜綬鸞鳥,華貴大氣。孔祥星先生所編著的《中國銅鏡圖典》雙鸞瑞獸花鳥鏡,鈕左右立一鸞,振翅翹尾起舞。鈕上一奔馳的瑞獸,鈕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實,一鸚鵡展翅立於葡萄串上。邊緣為兩兩相對稱的四種紋飾,一為盛開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為如意雲頭紋,三為二葉一苞折枝花,四為方勝。千秋鏡的鑄造與流行充分反映了開元至天寶初年大唐盛世下人們祈求玄宗福壽願望和渴望太平長久的心理。惟“詩”“鏡”佐證千秋之景唐玄宗誕辰之後的農歷八月十五日,唐朝百姓迎來普天同慶的中秋節,這同樣也是銅鏡的節日,鑄鏡師將不同的中秋傳說熔於銅鏡的鑄造,誕生了不少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如圖所示“雙鵲月宮盤龍鏡”,雙鵲夾鈕銜綬,展翅飛翔,月中有一株桂樹,兩側有月兔搗藥與蟾蜍紋,鈕下一蟠龍飛於海上,間隙飾四朵祥雲,葵花瓣緣與月餅形似。月宮鏡,鏡背紋飾主要刻畫有蟾蜍、玉兔搗藥、嫦娥、桂樹。蟾蜍因其冬眠周期與月亮盈缺相似而被先民視作月宮代稱;晉代傅玄《擬天問》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的故事流傳,可見玉兔亦甚早成為古人對月宮的遐想代表;戰國時期成書的《歸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六朝之後,嫦娥的地位逐漸升高,美麗婀娜得嫦娥超越玉兔蟾蜍,成為月宮中最吸引人的仙子,描繪嫦娥的銅鏡也將其美麗的形象刻畫得。表現於銅鏡之上。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乘雲漫遊月宮,並得聽仙樂,使唐玄宗終得《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後,唐代國勢轉衰,盛世千秋之景不復存在,回觀歷史,曾經的起伏波逐淹沒於時光的長流之中,如今,惟遺“詩”“鏡”佐證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
---------------------------------
本网站以及域名有仲裁协议(arbitration agreement)。

依据《伯尔尼公约》、香港、中国内地的法律规定,本站对部分文章享有对应的版权。

本站真诚介绍香港这个「东方之珠」和「亚洲国际都会」,香港和「东方之珠」和「亚洲国际都会」是本站的业务地点名称。

本网站是"非商业"(non-commercial),没有涉及商业利益或竞争。


2025-Apr-08 04:50pm (UTC +8)
栏目列表